2013年3月9日,北京一家養老院里,老人們坐在一起。社區養老成為當前社會各方關註的重要問題。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深圳桃園居社區,老人們在社區農場里體驗農耕之樂。新京報記者 申志民 攝
  起源於美國的“社區基金會”如今已走過百年時光。從1914年至今,在世界四大洲5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誕生出超過1750家社區基金會。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以關註社區問題為己任的社區基金會,去年底尤其是今年,悄然在中國興起。深圳,這個以改革著稱的城市,今年初在全國率先試點。如今,已成立9個社區基金會的深圳將在未來3年內批量培育50-100個社區基金會。
  “深圳模式”是否值得借鑒,社區基金會是否可在全國遍地開花……這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
  陌生人的小區
  “社區基金會用一種創新的方式,來推動社區問題的解決,這是一劑良藥。”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
  康大偉喝醉時,會通過微信圈發消息。10月10日中午,29歲的他在衛生間吐完,褲兜里摸出手機。
  “預感多年後的一天,我蹲在便池上,雙腿一麻,然後一屁股直接塌了下去,再也站不起來,再也沒人幫我站起來。”還單身的康大偉發完,盯著手機,不發一言。他常常“預感自己喝死過去之後孤獨的狀態”。他說,北漂7年,沒有家的感覺。
  7年裡,搬了多次家的康大偉,“幾乎沒和小區居民交流過”,“不知道社區居委會是乾啥的”,“我住在小區,但小區是別人的。”
  住在朝陽綠島苑的老北京人陳靜也對小區格外陌生,“老鄰居們有的賣了房子,有的因為拆遷分了房子搬走了,一個小區沒有幾個說話的人。”今年6月,她乾脆賣了房子,將家搬到通州一個新建樓盤。
  康大偉、陳靜只是北上廣深等大中型城市的普通具象,這在鄧國勝看來“需要引起關註”。鄧國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來從事社區調研的他發現,“城市化進程導致大家由原來的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都不熟悉,我們不知道左鄰右舍,我們擔心生老病死……在社區里,沒有人提供這種服務”。
  發現問題後,鄧國勝嘗試著摸索辦法,而“社區基金會”走入他的視野。2014年9月19日,深圳會展中心(慈展會)的茉莉廳,“社區建設歷程和社區基金會探索實踐課題組”成員鄧國勝面對圍得水泄不通的聽眾,擲地有聲,“社區基金會用一種創新的方式,來推動社區問題的解決,這是一劑良藥。”
  社區基金會“這劑良藥”,在今年3月已悄然投入深圳社區。據南方日報報道,3月19日下午,光明新區召開社區基金會試點工作動員大會,“經過反覆研究,光明新區確定光明辦事處白花、鳳凰、新羌、圳美、玉律5個社區為社區基金會試點社區。”
  “社區基金會落地生根,這是一次大地震。”北京一位社區問題研究者、昌平區所轄街道工作人員傅先生稱。
  “光明”的探索
  “按有關規定,成立基金會的門檻是最低200萬元,調低門檻可以認為是一種創新,也可以認為是違規操作……”
  ——一不願具名的社區問題研究人員
  9月19日,深圳慈展會茉莉廳,餘光掃了一眼第一排正中位置的民政部竇玉沛副部長和深圳市委副書記戴北方,張恆春信步走向演講臺。
  張恆春,深圳市光明新區黨工委書記。臺上,他聲調高亢,“尊敬的竇玉沛副部長,北方副市長,非常感謝組委會給光明新區這次學習交流的機會……就光明新區率先試點社區基金會,助推社區治理創新的一些探索和實踐,我向大家做簡要彙報在路上的光明新區。”
  張恆春彙報稱,3月31日,新區五家試點社區基金會成立。面對臺下數百聽眾,張介紹,“截至9月中旬,光明新區五家社區基金會資助項目達10多個,我們初步取得了成效,一是創新了社會治理體制,五家社區基金會作為社會資質的代表,組織了200名社區志願者,參與社區事務;二是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帶動了社區就業幫扶。”
  一本製作精美的《深圳光明新區試點社區基金會紀實》圖冊記錄了光明新區5家社區基金會的成立過程。圖冊顯示,五個社區基金會秉承“來自於社區,用之於社區”的慈善理念,創新捐贈模式,接受光明集團、桃源居基金會等數十家單位及企業捐助的1700多萬元,最終在轄區成立了鳳凰等五個以小區名字冠名的社區基金會。
  “社區基金會的本金幾乎全部來自政府和企業”,深圳一位社區基金會工作人員透露,社區基金會的募款中,來自普通居民的捐贈幾乎是零。
  儘管政府、企業捐贈成為社區基金會主力,擔心仍有資金缺口,深圳市政府部門“自主”調低了社區基金會的成立門檻。深圳市民政局印發的《深圳市社區基金會培育發展工作暫行辦法》規定顯示,“社區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於100萬元人民幣”。“按有關規定,成立基金會的門檻是最低200萬元,調低門檻可以認為是一種創新,也可以認為是違規操作……”一不願具名的社區問題研究人員稱。
  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凌沖對“違規操作說”有自己的看法,凌沖稱,“社區面積小,人口少,降低門檻,更多的社區才能把社區基金會建立起來。”
  光明新區是在“創新”與“違規操作”的模糊邊界中,建立了五個社區基金會。社區基金會建立後,光明新區五個社區基金會開始探索解決社區問題的路徑,之後紛紛拿出資金推出社區資助項目,“鳳凰社區基金會主推金色朝陽——和諧家庭教育計劃”項目,關愛困難歸僑群體;玉律社區主推社區共融項目,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圳美社區主推心理減壓、婚戀輔導項目……
  主政者們的決心
  “和其他非社區基金會不同,我們特別強調要引入社區居民參與決策的機制,比如說在這個項目的遴選過程中,社區居民要有發言權,最終決定哪個項目可以資助,哪個項目不可以資助。”
  ——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凌沖
  在光明新區一口氣成立五個社區基金會前,深圳市的主政者們已下定決心,試圖讓“社區基金會”這個百年前起源於美國的舶來品在深圳遍地開花。據新京報記者瞭解,2014年1月7日,戴北方在深圳公益慈善基金會座談會上就宣佈,深圳要大力扶持社區基金會發展,並表示要在年內“試點培育8到10家社區基金會”。
  另據中國財富雜誌報道,早在市政府主政者“決心”之前,位於深圳工業區的南坑社區便已先行一步。2013年12月5日下午,阪田街道南坑社區工作站二樓會議室,經過許久籌備的“深圳市圓夢南坑社區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會議召開。
  針對“南坑社區基金會”成立伊始,中國財富這樣描述,“這家誕生在政府辦公樓之內,由社區工作站站長助理擔任基金會秘書長的社區基金會,起步之初努力地用社會組織方式搭建機構的權力機構——理事會。11位理事會成員,有9名社區企業主,1名居民代表,1名本地NGO工作人員。當天,現場11位理事投票通過基金會章程。”
  將居民代表納入決策層,成了9月19日,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凌沖向民政部官員彙報社區基金會的一大亮點,“和其他非社區基金會不同,我們特別強調要引入社區居民參與決策的機制,比如說在這個項目的遴選過程中,社區居民要有發言權,最終決定哪個項目可以資助,哪個項目不可以資助。”
  新京報調查獲悉,深圳社區基金會的探索絕非一兩年。據“社區基金會培育與運作模式”研究課題組專家、北大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稱,早在光明新區批量推出五家社區基金會前的2012年,深圳的民間力量“桃源居社區基金會”已經成立。金錦萍稱,如果再向前追溯,深圳的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簡稱桃基會)從2008年成立之初便開始關註社區問題,為社區公益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桃基會理事長李愛君向新京報記者證實,在2008年,作為企業的桃源居開發商捐資1億元註冊桃基會,“桃基會開始培育、扶持全國各地所建社區的社會組織,如鄰裡中心、兒童中心、老年協會等等,關註社區問題的解決,該基金會雖然沒有冠名社區基金會字樣,但與西方社區基金會極為相似。”
  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培養模式(如光明新區所轄社區基金會)及以社會力量培養模式的雙管齊下中,截至目前,深圳市社區基金會已達9家。這與戴北方今年1月的“年內培育8到10家社區基金會”基本吻合。
  深圳主政者們似乎不滿足於這個速度,在上月深圳慈展會期間又有了更為宏大的計劃:深圳將在未來三年內批量培育50-100個社區基金會。
  社區農耕的後盾
  “我是莊稼人,十年前來深圳後無地可種,如今社區開闢菜園,能打理一片菜地,這叫一個高興。”
  ——社區居民陳素禾
  9月20日的深圳悶熱乾燥。下午2時,深圳桃源居社區,67歲居民陳素禾(音)在小區農場為自己的菜園勞動。該農場由221塊平均面積10平米左右的菜地組成。陳素禾在菜園裡種了蘿蔔、白菜、辣椒等菜蔬。她弓著腰呼啦將一桶水倒入菜地。去年年底,通過向社區老年協會申請,她拿到這塊菜地,“我是莊稼人,十年前來深圳後無地可種,如今社區開闢菜園,能打理一片菜地,這叫一個高興。” 陳素禾稱。
  桃源居社區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稱,老人的菜地得益於“社區基金會”的資金支持,“桃源居社區基金會按程序將部分資金撥給老年協會,老年協會再按照公益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將小區荒地開闢的菜園廉價租給社區老人,滿足老人農耕之樂。”
  和老年協會享受桃源居社區基金會資助一樣,桃源居社區成立的鄰裡中心、兒童中心等近10個社區組織都受到了社區基金會的資金支持。桃基會理事長李愛君稱,桃源居社區基金會在資金方面使用慢慢摸索,目前已由企業輸血漸漸轉型為自我造血。她舉例稱,“比如老年協會,將所開闢的公益社區菜地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租,自我營收的租金利潤會降低社區基金會的資金支持。”
  “深圳模式”的試水,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政府官員的肯定。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在深圳慈展會論壇上稱,“經過半年多的實驗,深圳在社區基金會資金籌集,監管機制,項目民主決策機制,項目對接居民需求機制,項目服務評估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為社區基金會,助推社區治理創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全國模式”在起步
  “社區基金會如果缺少作為主體的居民資金支持,其規範性、獨立性和專業性將受到挑戰。”
  ——北大法學院教授金錦萍
  深圳社區基金試航伊始,社區基金會的“全國模式”也逐步進入公眾視野,重慶等地也陸續成立社區基金會。重慶市民泰社區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王明賢稱,借鑒深圳經驗,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政府發起成立社區基金會,“目前資金規模為1400萬元,其中區級財政投入800萬元……”
  就北京而言,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黃浩明提出願景,“目前,北京朝陽門社區基金會正在緊張籌備中。朝陽門社區基金會或將有助於新老居民的融合——朝陽門社區一共4.8萬人,其中外地人口有1.1萬人……不管外地人還是北京人,不管有無北京戶口,我們想統稱社區成員,這樣打破居民之間身份的不平等……我們強調社會公平正義。”
  社區基金會是否可以在全國複製,金錦萍教授認為,全國各地可針對自身情況對深圳經驗進行參考借鑒,“社區基金會根植於社區,有助於解決社區矛盾,豐富社區活動,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解決本土化的社會問題……這將成為未來趨勢。”
  但深圳社區基金會仍留下一些問題或困惑,金錦萍稱,在考察過程中發現,深圳的社區基金會面臨一些問題亟待破題,如深圳成立社區基金會的100萬門檻明顯違背上位法規定(非公募基金會門檻應為200萬元),有違法嫌疑;社區基金會過度依賴企業和政府,離開企業和政府的支持難以持續運營。“社區基金會成立初衷是一個地區的居民為解決本地區的問題而成立的,如果缺少作為主體的居民資金支持,其規範性、獨立性和專業性將受到挑戰。”
  社區是什麼?金錦萍嘴角上揚,眯著眼睛暢想,“社區不是裝修豪華的房子,走進社區,你看到了鄰居微笑著跟你打招呼;你看到的孩子都是不用擔心被拐賣,因為自然有鄰裡照顧他;你看到老人遇到困難,稍微一發出聲音,就有人相助;你看到很多不是親戚的親戚,在周末在節假日可以一起活動,郊游外出……當這些因素具備的時候,我們說這才是社區。促成社區的黏合劑,是社區基金會”。
  社區不是裝修豪華的房子,走進社區,你看到了鄰居微笑著跟你打招呼;你看到的孩子都是不用擔心被拐賣,因為自然有鄰裡照顧他;你看到老人遇到困難,稍微一發出聲音,就有人相助;你看到很多不是親戚的親戚,在周末在節假日可以一起活動,郊游外出……當這些因素具備的時候,我們說這才是社區。促成社區的黏合劑,是社區基金會。 ——社區基金會培育與運作模式研究課題組專家金錦萍
  新京報記者 申志民 文並攝  (原標題:社區基金會深圳“試航” 背負隱憂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w08awxys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